《孙子兵法》与之区别与联系
一、《孙子兵法》简介
《孙子兵法》又称《吴孙子兵法》《孙子》《孙武兵法》,由孙武撰。孙武,字长卿,春秋末期齐国人,后流亡到吴国,辅助吴王经国治军,显名诸侯,被尊为“兵圣”。此书被誉为“兵学圣典”和“古代第一兵书”,是现存最早的兵书,历来备受推崇,研习者辈出。凡十三篇,每篇皆以“孙子曰”开头,按专题论说,有中心,有层次,逻辑严谨,语言简练,文风质朴,善用排比铺陈叙说,如写军队的行动:“其疾如风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动如山,难知如阴,动如雷震”(《军争篇》),既贴切又形象,且音韵铿锵,气势不凡,故刘勰称“孙武兵经,辞如珠玉”(《文心雕龙·程器》)。
二、《三十六计》简介
原书按计名排列,共分六套,即胜战计、敌战计、攻战计、混战计、并战计、败战计。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,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。每套各包含六计,总共三十六计。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,均系依据《易经》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、奇正、攻防、彼己、虚实、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,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。解说后的按语,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、吴起、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。全书还有总说和跋。
三、区别
1. 成书年代:《孙子兵法》成书于公元前,离现在 2500 多年,至少在公元前 506 年柏举之战时就有了;《三十六计》原来最早出现叫“三十六策”,出现在《南齐书——王敬则传》,两者差了一千年。
2. 作者:《孙子兵法》的作者是孙武;《三十六计》的作者未知,是中华民族先人集体智慧的结晶。
3. 内容侧重:《孙子兵法》更多的讲道,讲理,讲规律;《三十六计》更多的是讲术。
四、联系
1. 理念相通:如《孙子兵法》在《九地篇》说“帅与之期,如登高而去其梯”,意思是统帅带兵,按作战计划作战,重要事情像抽梯子一样先断士兵后路,让其置之死地而后生,这与《三十六计》的第二十八计“上屋抽梯”理念一致,说明两者有必然的密切联系。
三十六计故事——瞒天过海
相传,唐太宗曾率军远征辽东。大军到达海边,太宗见沧海茫茫、一望无边,难渡过去,心急如焚。大将薛仁贵请太宗到海边五彩营帐中歇息,与文武百官饮酒作乐,使太宗忘记忧愁陷入酣睡。太宗醒来后发现已在乘船渡海且即将到达彼岸,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放弃东征,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,后人将此故事称为“瞒天过海”。